人行 大数据规范:银行大数据业务

人行 大数据规范:银行大数据业务

栖鸟于泉 2025-02-03 在线留言 72 次浏览 0个评论

引言

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,大数据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。人行(中国人民银行)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最高管理机构,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和管理有着严格的要求。为了确保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,人行制定了《大数据规范》,旨在规范大数据的采集、存储、使用、共享和销毁等环节,保障金融信息安全,促进金融创新。

大数据规范的核心内容

《大数据规范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:

  • 数据采集:要求金融机构在采集大数据时,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不得非法收集、使用个人信息。

  • 数据存储:规定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存储体系,确保数据的安全、完整和可用性。

  • 数据处理:要求金融机构在处理大数据时,必须遵循数据脱敏、脱敏后再处理的原则,保护个人隐私。

  • 数据共享:明确数据共享的原则和程序,要求金融机构在共享数据时,必须取得数据主体的同意,并确保数据安全。

  • 数据销毁:规定金融机构在数据不再需要时,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销毁,防止数据泄露。

数据采集规范

在数据采集方面,《大数据规范》明确指出,金融机构在采集大数据时,应当遵循以下原则:

  • 合法性原则:采集数据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。

  • 必要性原则:采集数据应当限于实现业务功能所必需的范围,不得过度采集。

  • 最小化原则:采集数据应当尽量减少,不得重复采集。

  • 明确性原则:采集数据应当明确告知数据主体,不得隐瞒、误导。

    人行 大数据规范:银行大数据业务

此外,规范还要求金融机构在采集数据时,应采取技术手段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、完整性和及时性。

数据存储规范

在数据存储方面,《大数据规范》要求金融机构做到以下几点:

  • 安全存储:采用物理、技术和管理等多重手段,确保数据存储安全。

  • 备份恢复:建立数据备份机制,定期进行数据备份,确保数据恢复能力。

  • 权限管理:对数据存储系统进行权限管理,限制对数据的访问权限。

  • 日志记录:记录数据存储过程中的操作日志,便于追踪和审计。

规范还要求金融机构定期对数据存储系统进行安全评估,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。

数据处理规范

在数据处理方面,《大数据规范》强调以下几点:

人行 大数据规范:银行大数据业务

  • 数据脱敏:对个人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,确保个人隐私安全。

  • 脱敏后再处理:在脱敏后,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,不得再次泄露个人敏感信息。

  • 数据加密:对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,防止数据泄露。

  • 数据完整性:确保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数据完整性,防止数据篡改。

规范还要求金融机构建立数据处理流程,明确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,确保数据处理合规。

数据共享规范

在数据共享方面,《大数据规范》规定:

  • 主体同意:在共享数据前,必须取得数据主体的同意。

  • 数据安全:确保共享数据的安全,防止数据泄露。

    人行 大数据规范:银行大数据业务

  • 共享范围:共享数据范围限于实现业务功能所必需的范围。

  • 共享程序:明确数据共享的程序,确保数据共享合规。

规范还要求金融机构建立数据共享监督机制,确保数据共享行为符合规定。

数据销毁规范

在数据销毁方面,《大数据规范》规定:

  • 合法销毁:数据销毁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,不得非法销毁数据。

  • 安全销毁:采用物理、技术和管理等多重手段,确保数据销毁安全。

  • 记录销毁:记录数据销毁过程,便于追踪和审计

转载请注明来自江苏志达物流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人行 大数据规范:银行大数据业务 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72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

Top